對於哺乳有許多個人經驗與支持諮詢的經驗

但有些個人經驗已經年代久遠,間隔了3年以上

支持諮詢的經驗又不是個人的

所以能夠重新再經歷一次,可以細細體會

沒有新手爸媽的慌亂無措

也沒有一邊照顧半大不小的、一邊又要顧新生兒的蠟燭二頭燒

可以更氣定神閒

也更可以細細觀察溫柔生產與一般在醫療院所生產後在哺乳上的差異

 

[溫柔生產]一書再版時,有幸代表台灣母乳協會寫了個推薦序

我是這樣寫的

[溫柔生產不只是一種生產方式,而是一種順著產婦與胎兒的孕產過程,給予最人本的照護與支持,讓產婦在充分的認知下擁有選擇生產方式的權利。就像台灣母乳協會在推動母乳哺育的過程中,總是希望讓媽媽在充分了解各種哺餵知識後,尊重每一位母親對於哺餵方式的選擇。

生產方式常影響了產後哺乳的順利與否,不只是會陰切開或剖腹的傷口疼痛,待產過程中靜脈注射過久也常致使媽媽在產後乳房水腫寶寶含乳困難,待產中不可進食也造成媽媽產後虛弱無法即刻哺乳…,種種影響,都顯示生產不只是一個單一的醫療程序,連帶影響了母嬰的產後照護。

欣聞新自然主義出版社願意再版「溫柔生產」一書,對媽媽們來說真是一大福音,藉由本書在產前做好生產教育,讓媽媽們認識了現行醫療生產一些常規做法的迷思,也讓媽媽們認識了女性身體的無限能量,重新檢視自己先前的生產經驗,更進一步可以期待創造一個屬於自己與家人的正向生產經驗。

就像哺乳從來不只是一種餵養方式,更多的是傳遞母嬰之間愛的能量的流動,相信生產也是一個母嬰之間一起合奏的生命樂章,有高低音階、快板慢板,二者都是媽媽與寶寶間生命本能的展現。]

 

所以這一胎在家溫柔生產,和前二胎在醫院生產相較,算是親身體驗了生產方式對哺乳的影響

 

我的待產過程很自由,正常飲食、活動

有適當的紓緩陣痛的方式,所以我沒有耗費過多的力氣在忍痛、或者呼喊

生完我的精神很好,沒有前二胎待產過程很久熬夜的疲累

 

而生產完孩子是馬上肌膚接觸一直到胎盤娩出斷臍,孩子才有離開身邊幾分鐘簡單臍帶護理及穿衣

然後讓寶寶尋乳含乳,也算是即刻哺乳,不像在醫院寶寶可能被抱離檢查幾小時(2-3小時)才會再送回到媽媽身邊

 

另外也因為沒有這些外在干擾因素

寶寶沒有離開媽媽的不安哭鬧,所以嘴部肌肉不會因哭泣而緊繃

寶寶含乳的狀況很天然的好

 

加上會陰的表層傷口坐臥行走都不影響不會疼痛

所以產後活動都很自在,各種姿勢哺乳都不影響

 

另外產後產婦都會被提醒第一次下床要注意低血壓頭暈的狀況

我6點多生,第一次下床大概是8.9點

沒有頭暈!

後來我想是不是因為我不是躺著待產生產

生產是趴跪姿,算是上半身直立

所以沒有一直躺著突然起身的問題

這一點我得再和其他居家生產的媽咪或助產師討論

 

而我覺得差異最大的也是許多產婦最害怕的石頭奶

自然產後2-3天(剖腹產較慢,會是5-7天)會出現生理性脹奶

主要是荷爾蒙改變,加上待產時靜脈注射(吊點滴),過多水分留滯體內造成產後產婦胸部腫脹不適

這時胸部繃緊,乳頭會相對變短,寶寶不好含上乳房,容易造成乳頭破皮

而腫脹繃硬的程度連手擠乳都不太容易,最易產生乳房硬塊

而這一次,因為我沒有靜脈注射,所以我自己感覺當產後第3天開始明顯脹奶時

胸部是相~當~充盈的,就是覺得手臂沒辦法立正的感覺,但卻沒有到硬到碰不得的狀態

寶寶還是可以好好吸乳,我也能適時用手擠乳舒緩腫脹感

(另外,我自己有搭配純露濕敷舒緩)

然後大概產後第5天腫脹感就消退,變成正常的乳房充盈感

 

以上大概是這次比較仔細體會的差異

生命是一個旅程

所以我們無法切割生產、然後哺乳又是另一回事

這是互相牽連的

而這一連串又會影響之後的育兒路

關乎一種價值選擇

如果我們在推動母乳哺育率,但已經在生產這一關卡關

造成許多媽媽因為疲累因為疼痛不願意在產後哺乳或者不順利,其實是相當可惜的

希望更多母嬰親善醫院可以更進步的往前到改革生產方式開始

(這是一種對自己的期許嗎?!)

總之,漫漫長路~~~大家一起努力

但我們女人懷孕生產,是有權利選擇我們想要的方式

 

arrow
arrow

    禾乃哺育顧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